上面,我们聊的话题几乎全是计算机-比如电路和算法
归根结底,计算机只是给人用的工具
而人类有点... 乱
人类不是被工程师设计的,没有具体性能规格
我们一会儿是理性的,一会儿是不理性的
你有没有对导航生过气?或是漫无目的的刷维基百科?
求浏览器加载快点?给扫地机器人取名?
这些是人类行为!
为了做出使用愉快的计算机
我们需要了解计算机和人类的优缺点
优秀的系统设计师在创造软件时
会运用社会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
感知心理学的原理来算计你去使用,游戏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肯定见过难用的物理界面/计算机界面,阻碍你做事
甚至糟糕到放弃使用
那个界面的"易用度"很差
"易用度"指的是人造物体,比如软件,达到目的的效率有多高
为了帮助人类工作,我们需要了解人类,怎么看,思考,反应和互动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已经对, 人类的视觉系统做了全面的研究
我们知道人类擅长给颜色强度排序
另一方面,人类很不擅长排序颜色
这是另一个例子
除了视觉, 理解人类的认知系统能帮我们设计更好的界面
比如,如果信息分块了, 会更容易读,更容易记
分块是指把信息分成更小,更有意义的块
人类的短期记忆能记住5到9个东西
保守一点,分组一般是5个或更少
所以电话号码一般分块,比如 317-555-3897
10个连续数可能会忘,分成3块更好记
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分块更费时费空间,效率更低, 但这对人类更有效率
碰到这种抉择时,我们总是以人类优先
现在我们还是老大.. 暂时啦
但这样设计更容易扫视,记住和访问
界面设计中另一个重点概念是"直观功能"
"直观功能 为如何操作物体提供线索
平板用来推
旋钮用来转
插槽用来插东西
- 直观功能做的好,用户只需要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
不需要图片,标签或指南来说明"
平板是更好的设计
因为只能推开
门是简单的东西,如果你要贴指示让人们明白怎么用
那么也许你应该重新设计
"直观功能"广泛用于图形界面
这是图形界面比命令行更容易用的原因之一
你不用猜测屏幕上什么东西是可点的, 可点的会看起来像按钮
他们弹出来,只是等着你压他们!
我最喜欢的"直观功能"之一,是向用户表明元素是可拖动的
"滚花" - 一种视觉纹理
和"直观功能"相关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是 "认出与回想"
如果你考过试,肯定感受过这个
一般来说,用感觉来触发记忆会容易得多, 比如文字,图片或声音所以我们用图标代表功能
比如"垃圾桶"图标 代表里面放着被删除的文件
我们不用去回想图标的功能是什么,只要能认出来就行了
比命令行好得多, 命令行得依靠记忆来输命令
到底是输入"删除""移除""垃圾"还是"射出"? 可能是任何命令!
顺带一说,在Linux里删除文件的命令是 "rm"
回到正题,让所有菜单选项好找好记,有时候意味着用的时候会慢一些
这与另一个心理学概念冲突:"专业知识"
当你用界面熟悉之后,速度会更快一些
建立如何高效完成事情的"心理模型"
所以 好的界面应该提供多种方法来实现目标一个好例子是复制粘贴,可以在"编辑"的下拉菜单中找到
也可以用快捷键, 一种适合新手,一种适合专家,两者都不耽误
鱼和熊掌兼得!
除了让人类做事更高效, 我们也希望电脑能有一点情商
能根据用户的状态做出合适地反应
让使用电脑更加愉快
这篇论文开创了心理学,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结合
促进了让计算机理解人类情感的研究
这很重要,因为情绪会影响日常活动
比如学习,沟通和决策, 情感系统会用传感器,录声音
录像(你的脸)以及生物指标,比如出汗和心率
得到的数据和计算模型结合使用
模型会写明人类如何表达情感,怎么是快乐 怎么是沮丧, 以及社交状态,比如友谊和信任
模型会估算用户的情绪, 以及怎样以最好的回应用户, 以达到目标比如让用户冷静下来,建立信任,或帮忙完成作业
数据科学家在一个星期内修改了很多用户线上显示的内容
有些人会看到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
有些人会看到更多负面消极的内容
研究人员分析了那一周内人们的发帖
发现看到积极向上内容的用户,发的帖子往往更正面
另一方面,看到负面内容的用户,发的内容也更负面
显然,网站向你展示的内容绝对会对你有影响
作为信息的守门人,这是巨大的机会同时也是责任
研究结果相当有争议性.
而且它还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计算机程序如何回应人类
如果用户的情绪比较负面,也许电脑不应该以一种烦人的 "你要振作起来呀" 的态度回答问题
或者,也许电脑应该试着积极正面的回应用户, 即使这有点尴尬
什么行为是"正确的",是个开放性的研究问题
既然说到Facebook,这是一个"以计算机为媒介沟通"的好例子,简称"CMC"
也是一个很大的研究领域
这包括同步通信, 所有参与者同时在线进行视频通话
以及异步通信, 比如推特,邮件, 短信,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回复信息研究人员还研究用户怎么用表情包,怎么轮换发言
以及用不同沟通渠道时,用词有什么区别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比起面对面沟通,人们更愿意在网上透露自己的信息
所以如果想知道用户, 真正花了多少小时看"大英烘培大赛"(电视节目)
比起做个带脸的虚拟助理, 做聊天机器 =是个更好的选择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想说服,讲课,或引起注意,眼神注视非常重要
在谈话时看着别人叫 相互凝视
这被证明可以促进参与感 帮助实现谈话目标
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计算机视觉和图形软件,来纠正头部和眼睛
视频时会觉得对方在直视摄像头,看着他们
这叫"增强凝视"
类似技术也用于视频会议
纠正摄像头位置,因为摄像头几乎总在屏幕上方
因为你一般会盯着屏幕上的另一方, 而不是盯着摄像头
所以视频里看起来像在向下看
没有相互凝视,这会导致各种不幸的副作用,比如权力不平衡
幸运的是可以用软件修正
看起来像在凝视着对方的眼睛
人类也喜欢"拟人化"的物体,对计算机也不例外
特别是会动的计算机,比如上集说的机器人
在过去一个世纪,除了工业用途机器人
有越来越多机器人用于医疗,教育和娱乐, 它们经常和人类互动
人机交互,简称HRI
是一个研究人类和机器人交互的领域
比如人类如何感受 机器人的不同形式和不同行为
或是机器人如何明白人类暗示来社交,而不是尴尬的互动
正如上集说的,我们有追求
把机器人的外表和行为,做得尽可能像人一样
工程师在1940 1950年代刚开始做机器人时,看起来完全不像人
是完完全全的工业机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师越来越擅长做类人机器人
它们有头,而且用两条腿走路
但它们做不到伪装成人类去餐馆点餐随着机器人可以做得越来越像人类
用人造眼球代替摄像头,用人工肌肉盖住金属骨架
对于机器人是否应该有人类一样的行为,也存在争议
很多证据表明,即使机器人的行为不像人类
人类也会用社交习俗对待它们
而当机器人违反习俗时 - 比如插队或踩了脚不道歉人们会很生气!
毫无疑问,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是强大的组合
可以影响日常生活的巨大潜力
这也带来了很多开放式问题:
比如你可能会对计算机撒谎
但计算机应不应该对你撒谎?
如果撒谎能让你更高效更快乐呢?
或社交媒体公司,是否应该精心挑选展示给你的内容
让你在网站上多待一会儿,买更多东西?
顺带一说,他们的确有这样做
这类道德问题不容易回答,但心理学至少可以
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选择 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了解设计背后的心理学能增加易用性
让更多人可以明白和使用电脑,如今计算机比以往更加直观线上会议和虚拟教室的体验越来越好
随着机器人技术不断提高,互动也会越来越舒适
另外,感谢心理学,让我们能分享对"滚花"的热爱